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在線佛曲

佛曲-音乐盒
欣仰極樂收藏于2012-01-27阅读数:1




                                                                
    
                      能显自然根本智普贤王如来祈愿文
                      净度法师:阿弥陀经大义
                      佛教电影:喜马拉雅
                      印度佛教电影:阿育王
                      印度佛教漫谈
                      动画:无辜的小鬼-一个堕胎儿的悲歌(反堕胎)
                      【含泪推荐】未来宝宝写给父母的信(反堕胎)
                      我是怎样做女儿、太太、妈妈、总裁的?
                      祈福揭阳大型佛教音乐会
                      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钱文忠)
                      手绘佛教纪录片:大唐西游记(探索发现)
                      佛教纪录片:大唐西域记
                      佛教电视剧: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佛教电影:达摩祖师传(清晰版)
                      心经-诵唱
                      佛教歌曲:恰恰念观音
                      沙彌律儀要略增註-悟勝法師恭讀
                      佛教歌曲:媽媽頌
                      佛教歌曲-信念
                      佛教歌曲:和之歌


2012年1月23日星期一

懷舊老歌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好歌一起听<4>

点击听歌:http://staff2.ustc.edu.cn/~est/xh1.mp3

谷建芬曲         张枚同词 

佟铁鑫 张迈 等唱

年轻的朋友们 今天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 暖风轻轻吹 
花儿香 鸟儿鸣 春光惹人醉 
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啊 亲爱的朋友们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 属于你 
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再过二十年 我们重相会 
伟大的祖国 该有多么美 
天也新 地也新 春光更明媚 
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 
啊 亲爱的朋友们 
创造这奇迹要靠谁 
要靠我 要靠你 
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但愿到那时 我们再相会 
举杯赞英雄 光荣属于谁 
为祖国 为四化 流过多少汗 
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 
啊 亲爱的朋友们 
让我们自豪地举起杯 
挺胸膛 笑扬眉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再过二十年 我们重相会 
伟大的祖国 该有多么美 
天也新 地也新 春光更明媚 
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 
啊 亲爱的朋友们 
创造这奇迹要靠谁 
要靠我 要靠你 
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但愿到那时 我们再相会 
举杯赞英雄 光荣属于谁 
为祖国 为四化 流过多少汗 
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 
啊 亲爱的朋友们 
让我们自豪地举起杯 
挺胸膛 笑扬眉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挺胸膛 笑扬眉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来来来 来相会


2012年1月22日星期日

四臂觀音 【四臂觀音】是諸佛菩薩之菩提心所化現。在很久以前已成正果之古佛,稱為「正法明如來」,救度不同眾生而示不同的相,被世人稱「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之眾生特別有緣,是因為他經常示現救度眾生,故此「觀世音菩薩」是最為受人供奉。 在金剛乘中,最為人喜愛修的法門是四臂觀音和千手千眼觀音。四臂觀音的報身相中;白色的身代表清淨無瑕,四臂代表四種佛行,即息、增、懷、誅等。 【息】是平息所有的痛苦,障礙及困難。 【增】是增加福報、智慧、長壽、財富等。 【懷】是救度眾生,領導他們修行。 【誅】是

四臂觀音

【四臂觀音】是諸佛菩薩之菩提心所化現。在很久以前已成正果之古佛,稱為「正法明如來」,救度不同眾生而示不同的相,被世人稱「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之眾生特別有緣,是因為他經常示現救度眾生,故此「觀世音菩薩」是最為受人供奉。

在金剛乘中,最為人喜愛修的法門是四臂觀音和千手千眼觀音。四臂觀音的報身相中;白色的身代表清淨無瑕,四臂代表四種佛行,即息、增、懷、誅等。

【息】是平息所有的痛苦,障礙及困難。

【增】是增加福報、智慧、長壽、財富等。

【懷】是救度眾生,領導他們修行。

【誅】是誅滅他們種種惡念,克服外界魔等。

【四臂】的手,前兩隻合什胸前,抱著一顆如意寶珠,代表能滿足所有眾生的要求,另外兩手是:右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不停地救度眾生。左手持一朵蓮花,代表清淨的心,沒有瑕疵。觀音的左邊肩膀披上一塊鹿皮,是代表慈悲及純正的心,而頭頂上戴著的五方冠是代表五方的智慧,其他所穿著的綢緞及瓔珞都是代表莊嚴的報身相而雙腿作雙盤的金剛坐姿是代表穩固禪定的境界。

總括以上六種裝飾是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的「六波羅密多」,是六道萬行的成就。坐在月盤上代表慈悲方便的法,月盤下是蓮花,代表清淨的境界。

「四臂觀音」的心咒是「六字大明咒」,即唵、嗎、呢、啤、咩、吽,用以加持六度眾生(天人、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淨化惡習及障礙而脫離輪迴之苦,走向六成就悉地。此完美之咒語極為寶貴,只要有一次以完全瞭解的心聽到此咒,即可令修行人不會退心,且確保將來菩薩的境界,更甚者,如果任何動物或昆蟲在死前聽到此咒,則於死後即可脫離「三惡道」及修持佛法。

只要想著「六字大明咒」,即可將無始以來所積聚的一切罪,惡業障消除,可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接觸咒的字,即是接受無量佛菩薩的灌頂。只要解釋本咒一次,則因為聽、思及禪定同時注此,即成就法身佛而打開利益眾生事業寶庫的大門。

貧者得富,賤者得貴。婦女修持此法,來生定轉男身。持咒一遍或七遍,得淨百千億劫所集罪障。持咒百遍或千遍,等於念一套大藏經功德。持咒萬遍,能斷三惡道門。持咒百萬遍,能得不退轉。持咒千萬鯿,當於法身、受用身、應身、自持性、證菩提身而得成佛。

OM (唵):為白色,象徵本尊之智慧,屬於禪定波羅密多,能除慢心,不再轉生於天道,對應南方「寶生佛」。

MA (瑪):為綠色,象徵本尊之慈悲心,屬於忍波羅密多,能除嫉妒心,不再生阿修羅道,對應北方「不空成就佛」。

NI (呢):為黃色,象徵本尊之身、口、意、行及品質,屬於戒波羅密多,能除我執,不再受生人道,對應「金剛總持」。

PED (啤):為藍色,象徵本尊之平等性,屬於般若波羅密多,能除痴心,不再受生畜道,對應中間的「毗盧遮那佛」。

MEH (咩):為紅色,象徵本尊之大樂,屬於布施波羅密多,能除貪心,不再受生餓鬼道,對應西方「阿彌陀佛」。

HUNG (吽):為黑色,象徵本尊之悲心,屬於精進波羅密多,能除瞋心,不再受生獄道,對應東方「阿閃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南無一切賢聖僧,摩訶般若波羅蜜



彌勒聖境 ~ 龍華寺 兜率天 彌勒大殿 龍華寺位於紹興縣會稽山大香林風景區寶林山(舊稱柯山)峰頂,始建於東晉永和十年(354),由高僧支遁所創。

彌勒聖境 ~ 龍華寺
兜率天 彌勒大殿
龍華寺位於紹興縣會稽山大香林風景區寶林山(舊稱柯山)峰頂,始建於東晉永和十年(354),由高僧支遁所創。


2012年1月21日星期六

南無 藥師琉璃光如來_()_ 南無 藥師琉璃光如來_()_ 南無 藥師琉璃光如來_()_ 南無東方光勝世界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南無東方妙寶世界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南無東方圓滿香積世界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南無東方無憂世界無憂最勝吉祥如來、南無東方法幢世界法海雷音如來、南無東方善住寶海世界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

南無 藥師琉璃光如來_()_
南無 藥師琉璃光如來_()_
南無 藥師琉璃光如來_()_

南無東方光勝世界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南無東方妙寶世界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南無東方圓滿香積世界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南無東方無憂世界無憂最勝吉祥如來、南無東方法幢世界法海雷音如來、南無東方善住寶海世界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性眾生誓願度
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法門誓願學
自性佛道誓願成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眉山銀色界 大行普賢願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界 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 大願地藏菩薩

祈願法界有情一切罪障病苦皆於我身成熟由我一人代受,吾之無始劫來三世所積些許善根福德悉皆佈施迴向汝等與生生世世父母冤親債主墮胎的嬰靈等,各各解冤釋結病障消除速疾痊癒早生淨土早登正覺!!!


【經絡快報】心臟異常急救穴!心俞穴 平日多按摩此穴就不會有心臟異常的問題,如果有人呼吸不上來,或將近休克時,用靠手腕的手掌在此『心俞穴』微微用力壓揉,順時針方向6分鐘,不舒服者會即時恢復正常的呼吸。 此時務必給他喝一杯溫水,幫助血液循環。此心俞穴因沒有前面胸骨的阻擋,按壓時就是心臟的後方穴位,所以恢復得快速!從背後治療或急救絕對比前面還快!且急救前胸骨有壓斷的危險性。 經絡拳提醒:有心血管問題者、抽煙者,更要多加注意,過年有爬山的山友,敬請務必學會此救命的方法!~打氣~愛天下所有人。‿愛分享‿.〜♥

【經絡快報】心臟異常急救穴!心俞穴 

平日多按摩此穴就不會有心臟異常的問題,如果有人呼吸不上來,或將近休克時,用靠手腕的手掌在此『心俞穴』微微用力壓揉,順時針方向6分鐘,不舒服者會即時恢復正常的呼吸。

此時務必給他喝一杯溫水,幫助血液循環。此心俞穴因沒有前面胸骨的阻擋,按壓時就是心臟的後方穴位,所以恢復得快速!從背後治療或急救絕對比前面還快!且急救前胸骨有壓斷的危險性。

經絡拳提醒:有心血管問題者、抽煙者,更要多加注意,過年有爬山的山友,敬請務必學會此救命的方法!~打氣~愛天下所有人。‿愛分享‿.〜♥
•‿• 希望您能愛上{經絡拳的愛}。支持.請留言✿喜歡.請分享♥
by: 經絡拳學校


不丹大佛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兔兔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 土美尊者著 / 索达吉堪布释

  佛子行三十七颂

土美尊者著 / 索达吉堪布释

                                        佛子行三十七颂

佛子行三十七颂略记

                                 佛子行三十七颂

 那摩罗格学 

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恭敬三门恒顶礼。

利乐之源诸圆觉,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复依于知其行,是故当说佛子行。

获得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懈怠,闻思修是佛子行。

亲方贪心如沸水,怨方嗔心似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抛弃故乡佛子行。

舍恶境故渐减惑,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依住静处佛子行。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聚财物留后世,

识客舍弃身客堂,舍此世为佛子行。

交近彼使增三毒,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离恶友为佛子行。

依止何者灭罪过,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尤为爱重佛子行。

自亦缚于轮回故,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终不造罪佛子行。

三有乐如草头露,一瞬刹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希求其是佛子行。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确当交换佛子行。

谁以大欲图财物,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

吾虽无有少罪过,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何人百般诽谤吾,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赞叹他德佛子行。

何人于聚众人处,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吾以如子护养人,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

与吾同等或下士,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恒顶戴是佛子行。

贫穷恒被他人欺,又遭病重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众人恭敬遍荣誉,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无有骄傲佛子行。

若未降伏自嗔心,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调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妙欲如盐水,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顿时舍弃佛子行。

一切现象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会遇悦意之境时,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欲佛子行。

诸苦如同梦子死,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视为幻景佛子行。

欲菩提者应舍身,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布施便是佛子行。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能他利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

欲享善乐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唯求自利小乘士,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

已知具寂之胜观,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修习禅定佛子行。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修习智慧佛子行。

若不细察己迷惑,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断除其是佛子行。

以惑宣说佛子过,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不宣说是佛子行。

贪图财敬互争执,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断除贪心佛子行。

粗语伤害他之心,失误佛子之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断恶言是佛子行。

烦恼串习则难治,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

总之何处行何事,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修利他是佛子行。

如是勤修所生善,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为利欲学佛子道,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著佛子行卅七颂。

吾浅智慧少学故,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佛子行颂应无误。

然诸广阔佛子行,愚顿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祈诸圣贤予宽恕。

以此善业诸有情,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愿成怙主观世音。

 

此文为利自利他讲教理之土美尊者于恩曲仁钦铺造也。

堪布:索达吉、慈诚罗珠译于五台山菩萨顶。

 

 

 

佛子行三十七颂略记

索达吉堪布 

 

 

《佛子行三十七颂》是萨迦派大德土美大师(12951369)的传世之作。土美大师全名额曲土美桑波,意为无著贤,萨迦派历史上卓有建树者之一。大师出生于西藏萨迦寺附近的"札迦",父名滚丘巴,母名布卓。五岁开始学习语文、经论,十四岁受沙弥戒,十五岁起先后到著名的伯东埃寺与萨迦寺学习经论,精通了大小五明与三藏经续,二十三岁时已因出色的辩论才能而被称为"辩经无比尊",深受各方大德的佩服和赞叹。三十岁时受比丘戒,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应邀至伯东埃寺大转法轮,培养出很多出色的弟子。四十三岁起在额曲秋宗山洞闭关静修,历时二十多年,以他修菩提心的力量,在他的周围,出现了诸如猛兽与野兔一同嬉戏等的感人场面,七十四岁在静坐中入定圆寂。土美大师一生致力于菩提心的弘扬留下了大量关于菩提心的教诫,著名的有《佛子行三十七颂》、《入菩萨行释——妙解大海》。上师法王如意宝对土美大师极为推崇,曾谕示,通过修学土美大师的论著,能使我们很自然地生起菩提心。上师法王如意宝于诸传承上师前共听了一百五十多次本论的讲解,并要求弟子们必须精通其义。这次讲解参照了更桑曲扎仁波切的科判。

全论分三大部分:A1 初义,A2 论义,A3 末义。

A1 初义分三部分B1 题义,B2 礼供,B3 立誓。

B1 题义:《佛子行三十七颂》。即作为一大乘佛子所应具有的行为,分三十七个颂词阐述。

B2 礼供分两部分C1 略言;C2 广言。

C1 略言

"那摩罗格学亚!"此为梵语读音,意为顶礼观世音菩萨。

C2 广言

 

虽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恭敬三门恒顶礼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已照见一切法皆无有来去,已经彻见诸法无来去之自性,并恒时精进利乐众生,故在观自在菩萨以及与观自在菩萨无二无别的殊胜上师前,著者土美大师以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恒时恭敬顶礼。

B3 立誓句,即表明本论的目的

 

利乐之源诸圆觉 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复依于知其行 是故当说佛子行

 

世间所有的暂时安乐与究竟利益皆来源于诸佛,能得如是殊胜果位是由修持正法而证得的,而修持正法则首先必须明了修持的方法,对于一想修学大乘法的弟子来说,即需明了修学菩萨道的方法。因此,土美大师于此处为我们修持正法者宣说佛子应有的行为。

下面转入A2 论义。逐一阐述大乘佛子的应有行为,共分三十七条。在内容上分成两大部分:B1 前行,B2 正行。

B1 前行又分七个部分:C1 观想人身难得,C2 应远离三毒之源的家乡,C3 功德之源依止静处,C4 观无常即舍今世,C5 远离愚伴使修道无违缘,C6 修道顺缘依止上师,C7 入佛教之门为皈依。

C1 观想人身难得

 

获得暇满大舟时 为自他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懈怠 闻思修是佛子行

 

如今我们已得八有暇十圆满的人身,这个人身非常宝贵,犹如生死轮回大海中的大船,既可以渡自己出生死苦海,又能使轮回中的其他众生得渡,但同时人身是无常的,非常短暂,故应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在昼夜六时中恒时不懒惰不散乱地精进于闻思修。

这里应注意的是,首先大家不要以为这只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行为,因为我们已经发了大乘世俗菩提心,已是大乘因位的菩萨,大乘菩萨就必须践履他的誓言,修学佛子行。其次人身是极为难得的而又是短暂的,借此难得之人身应该选择做有意义的事,所有有意义的事中闻思修最为殊胜,因为这才是佛法的根本所在。所以,有些学佛者即便花很多钱,远来这里听一节课也是值得、很有意义的。其它修建寺院等只是闻思修的助缘,并不很重要,古来的大德如世亲菩萨、麦彭仁波切等也都强调闻思修才是最为重要。

C2 应远离三毒之源的家乡

 

亲方贪心如沸水 怨方嗔心似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 抛弃故乡佛子行

 

因为住在家乡,亲人、怨敌低头不见抬头见,对亲人的贪心会增盛到如沸水一般,对怨敌的嗔心同样也会猛似烈火,自己难以抑制;又常常与俗家人在一起,受世俗习气的熏染,不注意因果善恶的取舍,天天如梦一般地度日,迷迷糊糊,越来越愚痴。所以,佛子当抛弃故乡而修行。依以前高僧大德开示的标准,上根者应远离家乡一年的路程,中根者要远离家乡一个月的路程,下根者远离家乡至少要走四天。现在汉族弟子千里迢迢来到藏地求法,就是这条佛子行为的表现。

C3 功德之源依止静处

 

舍恶境故渐减惑 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 依住静处佛子行

 

静处具有减惑、增善和生起正见的功德。静处自然没有贪、嗔、痴等五毒烦恼的外缘,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通过闻思或修行,自己俱生的无明业惑自然就渐渐地减灭,又没有懒散和邪知邪见人的影响,自己对众生的大慈大悲及精进闻思修等等善业自然而然地增上,自心融入于正法之中从而生起殊胜的定解,能对上师三宝生起不共的信心,这恰恰与上述家乡的过失相反。历代的高僧大德也多是依止静处才有所成就的。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若是想离开静地和上师,那肯定是着了魔,或是尚未如实生起希求正法与解脱的心,自己应该好好地祈祷忏悔。

C4 观无常即舍今世

 

长伴亲友各分离 勤聚财物留后世

识客舍弃身客堂 舍此世为佛子行

 

人有生必有死,在死的时候,自己一生中的亲朋好友都不得不从此分离,辛苦一生从点点滴滴中集聚起来的财物一分一厘也带不走,全都遗留在这个人世间,甚至连自己的色身,在心识迁移之时也不得不舍弃在人世间。所以,应看破今生所有世间八法,应当舍弃有漏的色法断除一切执著的分别念。否则,若不能看破,更难放下,放不下则会起执著,执著便是轮回之根,这样便不算是一个从心地上修行的人。以前无论哪个宗派的大德,无论世间的福报再具足,他们也多半是在清净的山上或无人的山洞中舍弃世间的一切而修行,所以,舍弃此世是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

C5 远离愚伴使修道无违缘

 

交近彼使增三毒 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 离恶友为佛子行

 

对于一个尚未成就的修行者来说,必须远离恶友,否则修行不会增上,反而增长自己的贪嗔痴三毒。即便一个人最初人格很好,但后来结交了一个人格不好的人,慢慢地潜移默化,即所谓的"近墨者黑"。《普贤行愿品》中"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这个愿,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非常非常地重要,上师如意宝在僧众前也一再地强调。当然,现在人心多为不善,大家要完全做到不交恶友这一点不容易,但是记住这个窍诀并经常来提醒自己,会逐渐对自己有益的。

C6 修道顺缘依止上师

 

依止何者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 尤为爱重佛子行

 

"何者"是代指上师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以其引导及加持,使自己能精进于闻思修,消尽往昔所造的种种罪业,戒律清净,慈悲心增长等各种功德也会如初一至十五的上弦月一样不断地增长乃至圆满。对一位能使自己灭尽罪过、功德增长的殊胜善知识,爱重之心当胜过自己的生命。对于自己的身心,每个人都倍加珍惜爱重,但对于金刚上师胜善知识,念其恩德,更应胜于爱重自身的百倍。上师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修行人若欲得解脱成就,必须依止善知识,爱重善知识,善知识在自己修行中甚为重要。

但对善知识必须首先仔细地观察,无论再出名的大德,只有自己从心里真实地生起了不变的信心,才再去皈依求法。不要人云亦云,今天这里来一位上师蜂涌到这里,明天那里又来了一位上师又蜂涌到那里。还有些人特意去请问上师自己的前世与后世,如果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稍微有信心的人,就已不必再去问别人,"欲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往往这种人即便是真的遇上一位具法相的善知识,也只是三分钟的热情,过后,常在善知识身边也不会请教什么。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一旦依止了,就应一直依止下去,即便是依止以后的过程中,看见了上师显现世人所不能理解的行为,只要自己具足信心照样可以成就。像造了三个无间罪的大天比丘,其弟子对他有信心,结果都已成就了。如果弟子没有信心,即使上师是佛菩萨再来,也不可能得成就。像当初世尊在世时的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对世尊没有信心,还是堕入了三恶道。所以,是否成就不在于依止的上师多少,而在于自己对上师是否有信心。依止一百位乃至更多位也不一定能问到什么的,倘若舍弃了其中一位上师,则更糟糕,再来一百位上师也无法使你成就。另外我们应该向以前的嘎单派的大德学习,在听到上师讲自己的过失时非常高兴,以期日日有所改进。

C7 入佛教之门为皈依

 

自亦缚于轮回故 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真实不虚的皈依处是佛法僧三宝,而不是世间的天神、地神、护法神等,因为他们自己还未从烦恼中彻底解脱出来,仍束缚在轮回中,他们还有什么能力救护我们呢?上师说,马琴神山的护法神,虽然是八地菩萨,也还包括在世间护法神之内。还有其它的护法神,对于他们,我们可祈祷供养,使其护持弘法利生顺利圆满,但对他们皈依、顶礼是不应理的,更不能把他们作为究竟的皈依处。始终真实不欺的唯有佛法僧三宝,至心皈依三宝方可得到究竟的解脱,故每位佛弟子应一心一意地皈依三宝。对此,我们应该时时处处从心里来衡量自己是否已真实的皈依——每当遇到违缘时,每当遇到外道时……是否能自然而然地祈祷三宝?皈依是一种决心和信心,而不是暂时的依托,故佛子当至心皈依佛法僧三宝。

以上是一个大乘弟子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也即是前行。接下来阐述一个大乘弟子的发心与行为的标准,也即是正行,以修行人从低到高的根机共分三个方面。

B2 正行分三:C1 下士道,C2 中士道,C3 上士道。

C1 下士道

 

诸极难忍恶趣苦 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 终不造罪佛子行

 

现在三界轮回的各道众生,尤其是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恒时都在遭受难以忍受的各种痛苦,人道也有生老病死,事与愿违等等三苦八苦。释迦能仁说此为往昔所造恶业之果报,这在《百业经》等讲述因果的经中有详细说明。如果在遇到违缘和痛苦时,都能自然地认为肯定是自己以前所造恶业的报应,这样今生很多的违缘和痛苦能转为道用,成为修道中的逆增上缘。所以,现在得此暇满之人身,纵遇命难也绝不能再造恶业。正如《白莲花·释迦牟尼佛传记》中世尊在因地中修行时,曾这样说过:因为人生的短暂,我不愿造恶业,也因为人生的短暂,我只愿做善业。佛弟子应该学佛如是行,现在世间上很多人整天造恶业也难以维持生活。

C2 中士道

 

三有乐如草头露 一瞬刹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视三界轮回的刹那安乐如草头之露珠,日光一照便会消失,苦苦求得的财色名食睡等暂时的安乐也是无常的,因为这些都是有漏之乐,正如《金刚经》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我们不应贪求世间的暂时安乐,而应该希求恒时不变的佛果,这是佛子的行为。

C3 上士道。上士道的学处很丰富,分为三个方面:D1 应发菩提心的理由,D2 修两种菩提心,D3 学菩萨戒。

D1 应发菩提心的理由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自无始以来,一切轮回中的众生都作过我的母亲,慈爱过我,这些轮回中的母亲如果沉溺在轮回中恒受苦,那么我怎能忍心只有我一个人得到解脱、享受安乐?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应该学佛之愿行,为一切如母众生得到最究竟的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这是成佛的根本。佛无始劫来因为利益众生而成佛,而众生无始时来为了自己而轮回,因此菩提心是一个修行人成佛的必由之路。

D2 修两种菩提心E1 修世俗菩提心,E2 修胜义菩提心。

E1 修世俗菩提心又分两个方面:F1 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F2 后得(出定)时违缘转为道用。

F1 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确当交换佛子行

 

每一道众生的痛苦,其来源都是无始劫来只求自己得到安乐而造下了很多恶业之故。而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三世诸佛因为饶益了众生的缘故,而成熟了究竟的安乐智慧。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应学习把自己的安乐让给别人,把别人身心的不安与痛苦拿来由自己代受,应当这样修自他交换。这个修法加持力很大,能在短时间里使自己的性格转变得很好,资粮积累得很快。上师法王如意宝也一直这样发愿:愿世间所有众生痛苦自己代受,自己所有安乐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我们大家也应该常常在遇到病痛等违缘时发愿一切众生远离这种痛苦,遇到欣喜顺缘尤其是法喜时,发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如是安乐。科学也已经证明了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的发心肯定对众生有利。以前阿底峡尊者请弟子加持他,也是因为弟子已发起了菩提心。

F2 后得时违缘转为道用分四个方面:G1 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G2 将二种难忍转为道用,G3 将二种盛衰转为道用,G4 将二种烦恼转为道用。

G1 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又分四个方面:H1 将无得转为道用,H2 将痛苦转为道用,H3 将诽谤转为道用,H4 将挖苦转为道用。

H1 将无得转为道用

 

谁以大欲图财物 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以大贪欲心将我的衣食等资生之财物抢去了或偷去了,或教唆别人如此对待我,我非但不生嗔恨心,也不报仇,反而能把自己所受用的财物善根及身体全部回向给他,这行为确实非常高尚。但有的人往往连几句话的气都受不了,有的人被偷了,简直恨得想马上杀掉小偷,这就现出了我们的心理与菩提心之间的巨大差距。一个真正发起大悲心的人,凡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及与他结缘的众生,都会蒙受利益。

H2 将痛苦转为道用

 

吾虽无有少罪过 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们一个修行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突然有一人无缘无故地对自己生起了大嗔心,制造各种违缘,甚至还要砍我的头,学菩萨道的人,这时就应对他生一个大悲心,非但不起怨憎,还要发心代受一切罪过。但有些人不要说杀头,甚至连别人不小心踩了一下坐垫就讨厌得不得了,这就是修行不好的表现。

H3 将诽谤转为道用

 

何人百般诽谤吾 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 赞叹他德佛子行

 

如果我自己对别人没做任何有害之事,而别人却对我作无因诽谤,并大肆宣扬,使自己的臭名远扬,此时,对于修行者来说,非但不憎恨他,而是真实地慈悲他可怜他,而且不断赞叹他的功德。但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往往是自己确实做错了,但在别人批评时,还是气得脸红脖子粗,过后还耿耿于怀,开始去对他人作无因诽谤,这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是极不应该的。当遇到别人的诽谤时,可以这样多向内观自己:这是因果报应、是空谷声,是对自己修行的考验,自己不能被八风吹动,对方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即便是个凡夫我也不能对他生嗔心。因为,他已经造了恶业,非常可怜,应从心底里对他生起一个悲心,并经常赞叹他的功德,这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H4 将挖苦转为道用

 

何人于聚众人处 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一个人在众人集聚之处,故意揭发自己的过失,并说一些难以入耳的粗语,自己不但不恨他,还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善知识,使自己能发现缺点,故应恭恭敬敬地对待他。没有修行的人自尊心往往很强,有的不要说是一个平常的人对他说过失,甚至连上师指出他的过失,也想离开上师,这就失去了许多发现缺点,洗心革面的良好机会。以前的西*瓦格西经常严厉地对他的弟子说:"如果不能接受,你明天就可以离开。"所以,对自己说过失者,应该看作是自己的胜善上师。

G2 将二种难忍转为道用又分二种:H1 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H2 将侮辱转为道用。

H1 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如果我对一个人像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慈爱地养育、百般地爱护,但是,这个人不但不报恩,反而把我看成怨恨的仇敌一般。这时我仍旧对他如母亲对病重的儿子一样对待,不计较恩怨,总是以慈母之心体谅他,对他倍加悲悯。这对我们初学者较难做到,但如果大家把这些颂词能背诵下来,经常薰习自己的身语意,久而久之,就能生起这些功德。

H2 将侮辱转为道用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我们对上师及各方面优于自己的人会恭敬顶戴,但对于从智慧、人格、地位、能力等各方面与我同等或不及于自己的人,如果他们以傲慢心来侮辱、欺凌我,我不但不生嗔心,应把他作为上师一样对他恭敬恒时顶礼,并应反思是否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伤害了别人,即使没有也是宿业现前,现正是还债的时候。故《佛遗教经》中说:人与傍生的差别在于人知道惭愧。所以,修行人应该修忍辱度,把侮辱转为道用,这是佛子行。

G3 将二种盛衰转为道用时又分两个方面:H1将贫苦转为道用,H2 将盛势转为道用。

H1 将贫苦转为道用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是现前顺缘,有时是现前违缘。一般的人遇顺缘时易生傲慢心,遇违缘时易生怯弱心,这两种心都要对治。尤其是平时业障现前,自己无吃无穿,又遭病苦和魔障,同时还受别人的欺负,此时的自己应该观想众生的一切苦难由我代受,自然把违缘转为道用,面对痛苦毫不怯弱,这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H2 将盛势转为道用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有的人受到众人恭敬,名誉也传遍十方,财物富如多闻天子一般,这些世间福报都是不可靠、无常的,并没有什么可执著与骄傲,一个修行人要修平常心,逆来顺受,顺来顺受,无论外境是逆是顺,只管自心不动。

G4 将二境转为道用也分两个方面:H1 将嗔境转为道用,H2 将贪境转为道用。

H1 将嗔境转为道用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没有调伏自己的嗔心,必然会与人结仇,但是杀掉了自己怨恨的敌人,又会遇到后来为他复仇的人,以至子子孙孙互相争斗不息,使嗔心越来越增盛。但是,若以慈悲心来调伏自己,那么,外境的怨敌自然就不会存在,《入菩萨行》中详细地讲述了调伏嗔心的方法。大家可以认真地学习。

H2 将贪境转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盐水 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弃佛子行

 

口渴时喝盐水,越喝反而越渴,世间一切妙用欲乐也一样,越享用越生贪心。对于修行人,对那些凡是令自己生贪心的财色名食等,应该顿时舍弃,令其不复再生。断除自己的贪心是大乘菩萨道的根本。

以上是两种菩提心中世俗菩提心的学处,接着是E2 胜义菩提心的学处,分两个方面:F1 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F2 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

F1 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

 

一切现象唯自心 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一切所显之现象唯是自己的心,而心的本体远离八边戏论,这是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密意。所以,领悟远离能取的心与所取的境这二取的体相,心不作意是大乘佛子之密行。

F2 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又分两个方面:G1 于贪境离实执,G2 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G1 于贪境离实执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悦意的外境,如人或物等,此时应当把这些看作是夏天的彩虹,虽然十分美丽,但并无精华、实质,也不长久。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会淡化、断除因之而生起的贪欲。

G2 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诸苦如同梦子死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我们每个凡夫人都是因业报而来的,必然有各自的痛苦,但这些痛苦如同有一个少女,梦见自己生了个儿子,后儿子又不幸死去而悲痛欲绝一样,其本体都不是实有的,只因将其执为实有,自心才深感劳累与痛苦。人生本来是如梦如幻的,无论在修法及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违缘,都应视为幻化所生,本无实有。《虚幻休息》中以梦、幻、水月、阳焰等幻化八喻详细地向我们阐明了万法非实有的本质,确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很深的窍诀,重要的是我们能细心地去发现、去体悟。

以上阐述了上士道中的前两个部分,应发菩提心的理由和修两种菩提心。接下来讲D3 学菩萨戒。

D3又分五个方面:E1 学六度,E2 修学经说四法,E3 修学断除一切烦恼,E4 修学以正知正念度化众生,E5 修学善根回向。

E1 又分六个方面:F1 修学布施度,F2 修学持戒度,F3 修学忍辱度,F4 修学精进度,F5 修学静虑度,F6 修学智慧度。

F1 修学布施度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修行者如果想得最究竟的解脱菩提果,则应该舍弃自己的身体,连身体既然都应该舍弃,则一切身外之物更是应该上供下施。而供施时不能有所求的不清净心,有求的布施将是有漏之福报,得不到究竟的菩提果,最如理如法的是以三轮体空来布施,不希求未来得异熟果,这种以无缘之发心必得无相之佛果。

F2 修学持戒度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如果佛弟子没有戒规,连自己事业都不可能成办,更谈不上去利益他人。而且,持戒时首要的一条是不再对三有轮回生起贪染之心,像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生护戒如眼,即使在文革期间的艰难的环境中也未曾松懈,因此才有今天这么宏大的事业。

F3 修学忍辱度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位想得到佛果的佛子,应当把一切损害视作宝藏,如《修心八颂》所云:"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因此,很多人无缘无故地害你时,不应有丝毫的怨恨心,应当看成是自己修忍辱度的善缘。

F4 修学精进度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那些只为立志自我解脱的小乘弟子,为了自利尚且日日夜夜精进不懈,如头发燃火而急切地去扑灭一样,那么,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安乐,立志成就佛的一切功德,这样的大事,更应该刻不容缓地精进修法了。往昔诸佛、现在诸大成就者也无一不是精进的,故发起精进是佛子行。

F5 修学静虑度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习禅定佛子行

 

如果修行者已经了知具有寂止的胜观能断除一切烦恼障,远离无色界的四空定,即远离四处无色心(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则当如理体证这个境界。若想如理体证这个境界,必须修习止观双运的禅定,这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有广讲。

F6 修学智慧度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习智慧佛子行

 

如果没有智慧仅仅修持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则不能得到圆满的菩提果位,因为,智慧是成佛的主因。因此,应该远离对能、所、物这三轮的执著(如布施时执著有能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人,和布施的物品),而使前五度都融入智慧度之中。

E2 修学经说四法分四种:F1 常观己过而舍弃,F2 不说菩萨过失,F3 远离贪欲,F4.不说粗语。

F1 常观己过而舍弃

 

若不细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 断除其是佛子行

 

如果一个学佛法者不知道向内细致观察自己的迷惑,难免以学正法人的形象做出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有些口称自己是三宝的弟子,因为不能恒以皈依戒、五戒、菩萨戒来对照自己,做出一些非法的行为,还以为自己做得很好。有些出家人,形象上穿僧衣,却不经常诵戒,更不检察自己的言行,不按佛的教诲去行持,究其原因多是不察自己之过而造成的非法行为。不内察于己,这是凡夫最大的一个毛病。

F2 不说菩萨过失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因业力现前,一时的迷惑,生起了烦恼,评说了其他大乘佛子的过失,这样,说过失的人会渐渐地减弱自己闻思修的全部功德,这在戒律中有详细的说明。一个人如果以说别人的过失为乐事,这个人的修行肯定不好。如果对方能接受批评,可以提醒他做错了事,反之,若对方刚愎自用,则徒然使双方都产生烦恼,这时只能在心里默默为他念咒加持。

F3 远离贪欲

 

贪图财敬互争执 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佛子行

 

有些出家人,为了获得居士们的供养恭敬,经常互相争执不休,如"这是我们的施主,他不能供养恭敬别人……"往往因此而生起贪心和嗔心,把自己的闻思修逐渐减弱了。有些大德起初以很好的发心,四处弘法,久而久之,生起了执著心,再后来嗔恨心也生起了。我们修行人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用平等心来待人,对上师不要执著是"我的上师";上师对每位众生都同样地慈悲,不会只对你一个人慈悲,对施主不要执著是"我的施主",施主布施的目的是种福田广积资粮,你一个人代替不了六种福田。再者,你执著你的施主不能供养别人,则是否你自己也不能接受别的施主供养了?所以,这些不应该执著。对自己的亲戚朋友也不能执著,否则,很容易生贪心或嗔心,只是徒增烦恼而已。

F4 不说粗语

 

粗语伤害他人心 失误佛子之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 断恶言是佛子行

 

如果佛子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了粗语,既伤害了别人的心,又有失于佛子的律仪。所以,凡是他人所不喜欢听的话,都应尽量断除,令他人欢喜。

E3 修学断除一切烦恼

 

烦恼串习则难治 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 铲除其是佛子行

 

无始以来,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的串习极为严重,极难对治,需要正知正念像勇士守城门一样时时地仔细地观察,见到贪嗔痴等烦恼一出现,马上用正知正念的宝剑调伏它,久而久之,自然能铲除烦恼的根。

E4 修学以正知正念度化众生

 

总之何处行何事 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 修行利他佛子行

 

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应观察自己的发心: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对众生有利?是有漏的发心还是无漏的发心?这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深!能修好这一条,今生成就就是无疑的。

E5 修学善根回向

 

如是勤修所生善 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如是以上述勤修所生的一切善法,为了断除无始以来无边众生的痛苦而以本净三轮体空的智慧,回向于无上菩提,这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以上是论义正行部分,接下来是本文第三大部分——末义。

A3 末义。分五个方面:B1 为谁而著,B2 显明此论无误,B3 谦虚并祈谅解,B4 作者回向菩提,B5 以具备四种圆满而结尾。

B1 为谁而著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 著佛子行卅七颂

 

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行为的后学们,作者依显密之经论及上师的口传窍诀,而著述了三十七个颂词,明示大乘菩萨所应遵循的行为。

B2 显明此论无误

 

吾浅智慧少学故 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我智慧浅薄又没有广博的学问,虽然没有智者所喜爱的韵辞,而有依经典教言所生的实义,故此三十七颂中所讲明的佛子所应行的道理应该是不会有误的。

B3 谦虚并祈谅解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诸圣贤予宽恕

 

然而佛子所应行的有很广很多,像我这样愚笨迟钝的人是难以推测的,故而如果此颂文于义于理有违于经典和与之无关的不如法之处,本人至心祈求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给予宽恕。

B4 作者回向菩提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此偈颂作总回向。以此善业愿一切有情,依于胜义世俗二谛菩提心,不住三界轮回与寂灭涅槃的二种边际,成就怙主观世音菩萨的果位。

B5 以具备四种圆满而结尾

此文乃讲解教理之土美尊者为自利利他造于恩曲仁钦铺。